在之前的文章當中,已經告訴大家『為何運動員是品牌的好合作夥伴?』,這篇來跟大家聊聊,品牌如何在與運動員合作的旅程中,能一起共創雙贏,幫助品牌利用運動員來在行銷/銷售上取得優勢。尤其運動員與一般明星/KOL/網紅有些根本上的差異,有些要點需要特別注意。當然,前提是品牌願意與運動員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而不是只是短期的促銷/行銷檔期合作而已。
一、傾聽運動員
其實不管是不是與運動員合作,品牌都應該認真傾聽合作夥伴的心聲,才能建立長期的友好關係。在很多的情況下,品牌在挑選合作夥伴(代言人/品牌大使/簽約運動員)時,常常都是透過廣告代理商提供名單來挑選,但廣告代理商真的都了解這些候選人嗎?只是提出當下很紅的明星,還是點閱率高的網紅而已。尤其是運動員,常常廣告代理商推薦的理由只是運動員突然在某國際賽拿牌而已。所以品牌不管在合作前開始合作後,贊助前贊助後,行銷人員都應該花點時間與運動員聊聊,了解他們的個性,了解他的故事,了解他的需求,最重要的也要了解運動員許多的眉眉角角,避免要求運動員做一些違背個性的事情,以免踩到運動員的地雷。當品牌傾聽運動員時,才能真正幫助運動員的發展,也在傾聽運動員的過程當中,找到許多行銷的機會點。
二、共造聲勢
在長期合作(贊助)的前提之下,品牌與運動員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魚幫水水幫魚的,而不是單純的利用運動員的名聲而已。常常聽到品牌找運動員時,只是單純地不斷要求運動員要在他的粉絲頁上貼幾則產品使用照片,一定要提到什麼產品資訊。這當然是在品牌與運動員合作後的基本配備,但反過lkㄝm,來,在當運動員有什麼Big moment的時候,例如生日、參加比賽甚至奪牌、完成什麼作品時,品牌也應該幫運動員在品牌的社群媒體上一起慶祝宣傳,讓更多人知道品牌與運動員是站在同一陣線的,品牌幫助運動員完成他的目標,也讓更多人知道運動員的成就,增加運動員的粉絲。
三、幫助運動員建立個人品牌
這邊個人品牌不是實際上成立運動員的”品牌”(例如戴資穎的TTY、MJ的Air Jordon),從而行銷/銷售運動員本身的周邊商品。這邊的『幫助運動員建立個人品牌』,指的是讓運動員本身像企業/商品品牌一樣,建立個人形象,建立個人的信任感,甚或打造獨特的品牌個性。
為何企業要幫運動員建立個人品牌? 台灣運動員大多數沒有任何行銷自己或建立自己個人品牌的觀念,很多人都抱持著只要球打好表現好,自然簽約金高,代言跟著來。但實際上品牌在挑選贊助/合作運動員時,很多都會先看看這個運動員的個人品牌/社群經營如何,是不是跟粉絲有密切的互動。
在長期合作/贊助的前提下,品牌擁有行銷及品牌經營的知識技能,若能幫助運動員在個人品牌經營上的成長,尤其是在社群平台,隨著運動員的個人品牌建立,粉絲數/接觸人數/互動的增加,品牌很直接地就可以接觸更多的消費者,也可以有更多機會讓商品置入在運動員的各個平台露出上。
四、定義運動員的故事及目標族群
品牌合作/贊助運動員,最大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品牌知名度/好感度的提升,二是直接的導購增加銷量。但除了很明顯的直接置入在運動員的身上或社群媒體上,以及運動員直接推薦品牌商品,其實有更多的細膩操作能讓更多消費者認同品牌價值及增加品牌好感度。一個很棒的方式就是結合品牌與運動員的故事。故事行銷是目前許多國際品牌的顯學,尤其是在運動員身上。舉凡從Nike/Adidas/Red Bull/三星,都常將品牌精神結合運動員的故事,為品牌建立正面形象外還能藉由選手的代言打響產品討論聲量。
品牌在操作運動員行銷的時候,務必先定義/了解運動員的故事,看看運動員的故事當中,哪些點是可以與品牌人格/形象去做結合的,另外也必須清楚運動員故事所吸引的目標族群為何,例如是刺激/成就吸引運動迷,還是感動吸引女性族群。
五、了解運動員的NETWORK及需求
上篇介紹的最後一點是『了解運動員的NETWORK及需求』。為何要去了解運動員的network呢?這點其實關乎到如何最大化口碑行銷。當品牌了解了運動員的network,在合作的期間內,當然就有機會透過運動員的network將品牌/產品推廣給更多的人。尤其是運動員的network常常也是運動員或運動產業為主,透過品牌贊助運動員,有機會seeding給他熟識的其他運動員,進而接觸到更多的錢在合作夥伴。甚至,透過贊助/合作運動員,可以跟其他贊助品牌合作,結合兩方的宣傳資源,共同為運動員造勢,形成1+1>2的成果。
當然在了解運動員的network的同時,也要注意運動員的需求。有時運動員需要的並不是表面的金錢,有時會是某些能幫運動員帶來便利的東西。例如長榮贊助戴資穎出國比賽的機票等,當其他運動員看到品牌真正幫助到運動員的需求時,也會主動詢問合作機會,品牌也就有更多的推廣大使了。
(下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