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運動員,需要長期訓練、比賽,透過場上的佳績來獲得品牌的青睞,藉由贊助挹注來穩定自己的運動生涯。
運動員日常除了要訓練與比賽之外,同時也需要經營自己社群行銷、處理品牌合約協商、以及個人的經濟財務管理,就像經營一間小公司,要忙的事情一樣不遑多讓。許多運動員因為需要處理上述繁雜的事情,就請父母甚至於好朋友來擔任「義務經紀人」幫忙協助;然而當面臨到品牌的關注後進入到合作的協商階段,沒有實質經紀人歷練與經驗的「義務經紀人」,是否對於品牌提出合約的細節都能完全了解,讓天天在場上辛苦的運動員簽到「應得的」合作約定呢?
個人就過往十幾年運動行銷的經驗,簡單提出七點在面對品牌提出合約時該注意的項目,提供目前沒有「專業經紀人」的運動員們參考。
ㄧ、合作期限:
我曾經看過一份品牌和運動員的合約是沒有期限的,又不是像結婚沒有提離婚就永遠攜手在一起?
就個人過往經驗而言,合約長則以複數年約計,短則以小時計,依合作面向不同而有長短之分。唸書都有畢業時間了,合約怎麼會沒有開始與結束的一天呢?
這部分雖是基本,但真的就有運動員不會特別注意到。
二、合作的標的與內容:
大多品牌贊助合約都會也必須標名合作的項目及內容為何?就個人的操作 經驗而言,不外乎有產品形象代言、活動出席、授權製作商品、業配導購社群發文等等面向⋯
深信沒有一間正常的公司會讓兼差的工讀生領正職人員的薪水,不同的工作內容當然酬勞也不一樣。就像在馬路上發DM跟寫遊戲程式的兼差式專案型薪資肯定很難完全一模一樣是吧?
沒有經紀人的你/妳,得先確認甲方(也就是品牌,大多數在合約中就是甲方)他們所要跟你合作的面向為何?到底是要做哪些事,才好進行後面的談判與協商。
三、合作的權利及義務:
我所知道及認識的運動員們,10個有11個不會忘記自己的權利。(這是誇飾法!) 但同時也是很多運動員會踩到的地雷。為何說是地雷?因為大多數人只會記得自己可以拿到什麼,而忽略了要做好做滿什麼⋯
蠻多運動員都沒有先確認甲方要合作的「義務需求」,只因為甲方”show me the mony”,就一口氣先答應合作,後來才發現原來被以「買滷蛋送半筋半肉牛肉麵」佔了便宜…
以運動品牌簽約而言,基本上運動員的合作都是以「年」來計算,品牌可以給你一定金額的費用、獎金、產品以及購買折扣,但你除了看不出品牌的東西外,必須也只能穿該品牌的產品,以及一定時數的出席活動(除非在國外或外縣市,不然大多不會另外支付車馬費),甚至於要在自己的社群媒體發文、紀錄,讓合作的甲方因爲你而得到應有的曝光度與拉進粉絲距離,唯有這樣正向循環的互利才能為雙方下一份合約談的更順利與融洽。
面對鏡頭,你能坦然的被媒體採訪嗎?
我曾經遇過一位頂尖的運動員,知名度、場上表現、媒體訪問進退應對都算是有水準,但場上的產品只穿自己想穿的產品,而沒有適時的在場上曝光甲方當季商品,加上品牌活動出席又常有「理由」推三阻四,試想如果你是甲方,你會在下次合約的協商端出更好的條件來合作嗎?又或者是索性就讓合約自然終止結束?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大家都很清楚了…
(待續)
看完之後,也請想想看以下的幾個問題…
- 你的合約只能談「錢」嗎?還是有其他你需要也想要的?
- 如果只有產品交換?你會願意合作嗎?願意的點是什麼?那不願意的點又是什麼?
- 你有想過為何品牌要找你簽約嗎?是他們需要你還是你需要他們呢?
運動員合約贊助商沒有經紀人如何談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