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有了新的聯盟成立P.LEAGUE+ ,備受大家關注與討論,當然最直接被比較的就是SBL,那我就來說說我的淺見讓大家參考ㄧ下。
球隊戰力
我想這個部分是球迷最常討論的一點,但我認為各有專長各有優劣,兩邊的球員都是用盡全力地在為自己的生涯努力,寫下屬於自己的篇章。當然P.LEAGUE+或許有更多大家耳熟能詳的黃金世代,但留在SBL也有許多為國家隊打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球員們,大家還記得他們嗎?每個世代本該有屬於自己的篇章,是因為我們腦海中還存在著過往黃金的美好而看不見新世代的努力,還是新世代的戰力還遠遠不及後世代的黃金呢?我想這問題大家各自有不同的解讀,也無法客觀的比較。
行銷包裝
答案應該是非常的明顯,不需多做評論了,但我只想幫幫SBL球隊平反,當然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無解問題, SBL也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好幾年了SBL的品牌早已不復過往,各球團企業在投注了這麼多年後,卻是面臨每況愈下的窘境,試問倘若你是老闆該如何處理?當然大家會說因為球團不努力做行銷啊,自然球迷不願意進場支持,但反問,SBL裡的企業們投注的那麼多年的金錢讓球隊運作讓現下的球員們能養家活口,但卻遇到沒人到場支持的慘況,到底該不該再多花更多的時間與金錢在原本就一直有在做卻被大家嫌到不能再嫌的行銷包裝上呢?
當然主要承辦單位我想也有一定且重大的責任。P.LEAGUE+在執行長號招之下,不管各球團行銷設計到主視覺和社群媒體的推廣,絕對都是火力全開,相對的落差很明顯的就出現了。
搶人大作戰
與其說搶人不如說是SBL自己讓人才出走,從過往球星開始出走CBA時早該有的危機意識到現在新聯盟成立,才發現事態不對。新血不再參與選秀,紛紛投入其他戰場,即將踏入人生另一階段的球員們,自然有權利選擇認為對自己有利的去處,當然不能否定 SBL存在的價值,他一直是18年來所有愛打籃球孩子們的一個目標和憧憬,但人都會長大,SBL卻停滯不前,試問當初懷抱籃球夢的孩子們,該如何是好?聯盟球隊越來越少,相對機會也越來越少,突然這時候有了新的聯盟,新的契機,對剛要踏入職業的選手們肯定是一大機會啊,所以能怪說新聯盟搶人嗎?還是自己不爭氣?或者規則約束的疏忽?大家各自解讀。
兩個聯盟的對立是好是壞,至少有一點肯定是好的,就是讓喜歡打球的孩子們再度萌生希望,有兩的聯盟八支球隊可以做選擇;兩聯盟互相進爭比較總是能夠刺激進步,至少有個中華職棒和那魯灣聯盟的借鏡。籃球生態是時候需要被刺激了,不管最後結局是怎樣,至少這段時間再度喚醒大家對台灣籃球的關注,“競爭”本就是籃球這項運動該有的表現,SBL和P.LEAGUE+何不該如此?